4月2日19时,“云端锦江”系列讲座第十四场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安教授应邀作题为“平台媒体与数字新闻业研究”的主题讲座,必赢官网王炎龙教授任讲座主持人,300余位同学在线参与。
本次讲座,张志安教授基于自身对中国媒体业态的观察,介绍了新闻生态系统在今天的表现和特征,并在分析平台媒体兴起以及背后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基础上,从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分别指出了当前平台新闻业、数字新闻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1:同学们正在观看张教授讲座
新新闻生态系统及主要特征
讲座伊始,张志安教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自2017年起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连续三年评选的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他认为对这些案例进行跟踪,可以整体性地看到中国新的媒介融合业态之下的新闻实践变化。
谈到对媒体的分类时,张志安教授认为,把媒体分为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二分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自媒体概念的混用、自媒体属性的界定等。因此几年前,他开始尝试对媒体进行重新分类,提出了“3+1”的新新闻生态系统,新新闻生态系统主要是根据媒介行动者的属性去定义和划分,属性背后更多体现了文化。
讲座中,张志安教授用金字塔图示对该新新闻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金字塔由上而下分别是偏向专业文化属性的专业媒体、偏向公关文化属性的机构媒体和偏向草根文化属性的自媒体。其中,金字塔的底座是偏向基础设施属性的平台媒体,张志安教授表示,离开下方的平台媒体,上方的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自媒体三者很难在平台社会中构建影响力。此外,张教授还指出这种“3+1”的新新闻生态系统中各类行动中的身份和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同一行动者的历史发展过程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在张志安教授看来,新新闻生态系统具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是新新闻生态系统拥有多元的行动者,且不同行动者之间存在角色流动和边界模糊的状况;其次是该新新闻系统更加具有混杂性;然后是新闻行动者背后的生产、把关和运作机制发生变化,算法成为处理、过滤和选择信息的最新文化形式;最后是新新闻生态系统表现为流动性、混杂性、沉浸感等整体趋势。就新新闻传播系统之“新”而言,张志安教授指出,该系统不仅在于行动者多元,更在于新闻采集、生成和分发的传播模式和行动逻辑被改变。
图2:同学的笔记
平台媒体运作机制对新闻业的影响
在本部分,张志安教授在阐释了平台、平台媒体和平台社会等关键词的核心内涵后,最终落脚到当前互联网平台运作机制对新闻业的影响。
就平台的界定而言,张志安教授引用了微软研究院Tarleton Gillespieza在2018年提出的平台定义,认为平台就是建立在信息流通、为客户服务、广告和利润处理数据之上的基础设施,具有“策展、选择和调节其所展现内容”的能力。由此延伸,他认为平台媒体则是基于基础设施属性,拥有内容整合传播、公众爆料求助、用户行为分析、信息聚合查询、网络联合辟谣等多元功能并存的新的媒体形态。谈到平台社会,张志安教授援引国外学者的观点指出,平台本身不是社会结构的反映,相反,它本身就生产了我们所置身的社会结构。他说,“平台社会”这一概念不仅强调了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还意味着平台本身并不是中立与价值无涉的社会结构。
紧接着,张志安教授详细解析了《平台社会》一书中关于互联网平台运作机制的观点,包括数据化、商品化和选择性等,并论述互联网平台对新闻业带来的影响。在数据化层面,互联网平台捕获用户数据的最大公共价值在于其实时性和预测性,捕获的数据特征能够指导平台更好地利用数据,从而实现从“数据化”向“商品化”的转化。然后是“商品化”,平台的商品化机制主要是指将线上线下用户的情感、行动与创意转化为可供交易的商品的过程,这些商品可以至少通过四种不同类型的货币进行估值:注意力、数据、用户和金钱。最后是“选择性”,平台的选择性意味着基于用户驱动与算法推荐的选择机制正在逐步取代专家与机构推荐,成为主流的推荐机制,个性化(推送)、趋势与声誉(“你可能喜欢”或“你关注的人都在看”/针对特定服务的等级评分制度)和审核与管理(平台法规,审核技术与程序)是平台选择性的重要构成。
当前,不同行动者之间表现出竞合关系,互联网平台运作机制对新闻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平台数据化与新闻业中的“需求导向生产理念”、平台商业化与新闻业中的“网络策略与原生策略”与平台选择性与新闻业中的“价值冲突与责任规避”三个维度。
图3:同学的笔记
数字新闻业语境下平台研究的学术想象力
在解读平台媒体等相关概念和互联网平台运作机制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后,张志安教授对当前关于平台媒体的研究热点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结合《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报告 第三次浪潮:平台公司如何重塑美国新闻业》一文,张志安教授从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两大层面指出了当前数字新闻业语境下对平台研究的学术方向。
就现实问题而言,张志安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角度可以去研究思考,分别是:平台媒体是否是新闻业、平台媒体给新闻业带来哪些影响、平台媒体的专业性有哪些维度和专业媒体与平台媒体之间如何发展。针对每一个问题,张志安教授都提供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大家以思维启发。例如平台媒体从原创新闻角度看,未必是新闻业,但从分发和传播角度看,则无疑是新闻业等。
在理论层面上,张志安教授提出了四个当前平台媒体发展过程中,平台或数字新闻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随着平台媒体的发展,将会带来新闻业发展的一些新问题,如假新闻、信息茧房、新闻“洗脑”和评论式广告涉及的伦理规范等。二是平台媒体的兴起,将会怎样重构传媒格局,尤其是传统由专业媒体主导的传播权力将会被重新分配。三是平台新闻业兴起的背后,全球商业资本、中国政治体制、创新驱动技术这三种力量将以何种方式嵌入其中并发挥怎样的影响逻辑。最后是作为数字新闻业的平台媒体,其专业性和公共性将如何发展,平台公共性与媒体公共性有何异同。对此,张教授提出了底层数据安全、中层开放多元和上层公共生活平台公共性建构模型的三个思考维度。
图4:同学的笔记
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就算法推荐、技术发展对内容创作的影响、平台媒体面临的障碍和挑战等问题与张志安教授进行了交流,并表示受益颇丰——
19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生 李同学
张教授引入今日头条、抖音等案例,分享了平台媒体的属性、行动逻辑以及当前和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张教授对“新新闻生态系统”的提出、对自媒体概念的反思以及关于算法实践的在地性思考等都启发我们做研究时要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
18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生 周同学
此前,张志安教授在论文中提出,自媒体采取窄众化的垂直传播,连接起同质化的受众群体,形成了与专业媒体、机构媒体有所不同的媒介文化,这让我对自媒体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此次讲座,我进一步认识了由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和平台媒体所构筑的“新新闻生态系统”,我们应以“情境之中的角色”看待当下媒介生态中的各个媒体,理解多元行动者的角色流动性。我想,在平台主导的媒介生态之中,新闻业所面临的如假新闻、算法推荐等新机遇与新问题,以及技术驱动下新闻传播格局的重构,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与探究。
1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陈同学
张教授依旧延续着其讲授深度报道时的风格:审慎、多元。回归讲座内容,他对传统新闻生态语境下的“主流媒体-自媒体”二元式划分的辨析,让我意识到不同类别的媒体在场域变迁下可能存在的属性变迁。此外,张教授启发我们对数据重新审视,这让我对数据在系列技术运用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核心作用有了进一步思考,也对其在平台媒体集聚效应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地体察。讲座为我们提供了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一个理论学习新思路。
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王同学
张教授对平台媒体的发展以及在当下新闻业的地位、问题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研究视野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术思路。其中,张教授有关媒体属性的流动性、动态性特征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主讲人简介
图5:张志安教授
张志安,浙江安吉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会长、舆论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新闻业、新闻社会学、大数据与互联网治理等。
采写 | 陈悦月 王北辰 陈宋釜 潘思宇
图片 | 部分来自受访者
编辑 | 陈宋釜
责编 | 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