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行走边地 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讲座在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高级记者张帆为主讲嘉宾,由必赢官网副院长操慧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前,副院长操慧教授介绍了张帆社长的职业履历:张帆系1993级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新闻学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人民日报社任记者,2007年获云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经济人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方向)。操慧教授代表学院对张帆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张帆社长首先介绍了讲座主题“行走边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选题背景,并提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边地视角,即尝试从边疆打量腹心,从局部观察整体,从后进反思前沿,能帮助同学们克服一般现代化理论的某些缺陷,丰富和完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高级记者张帆主讲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话题,张帆由“大象北移”事例引入,揭示该事件所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他从象群习性、云南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以及民族文化多样性来阐释如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指出,大象北迁的系列报道不仅直观展现了中国各级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同时更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效能。
围绕“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他以自己当年采写一位名叫傅凤娣的彝族妇女通过参加小额信贷,实现老母鸡换了头大水牛的故事为例,讲述了现代化给边疆人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又通过分享自己在边疆民族地区见闻和报道的故事,让大家从边疆扫盲的第一课“我是中国人”、“一寨两国”银井村等,让大家沉浸式地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质。
第二个话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和前提。张帆首先为同学们辨析了“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继而回顾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满清的覆灭,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点。他结合曾发生在雪域高原“龙夏运动”事件,剖析了其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没有一支有先进理论武装,具有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政治力量来领导、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对传统社会进行革命、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动传统社会的现代化改造。他强调,“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是一个关键问题,风云变幻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前提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张帆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和发展的脉络,并对其蕴含的政治关系、经济结构、社会整合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结合边疆民族地区数十年的变迁,进行了扼要、简明的分析。
同学们认真听讲座
最后,张帆以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开凿为例,结合全国曾经的贫困地区之一的独龙江乡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特点。他同时结合这个案例,与同学们分享记者视角的特点,指出记者不是建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现实细致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认识世界、影响公众,如何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见的事物、现象中寻找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记者长久的积淀和锻炼。
分享结束后,张帆和参与讲座的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他说,好奇心是保持对新闻事业热爱的关键。就新媒体时代记者应该提高哪些专业性这一问题,张帆说,新媒体时代对记者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便是要打好“文史哲”的基本功,记者需兼备文学素养、文化积累和哲学思维,其次是要紧跟时代,要对新技术保持敏感。
同学们提问交流
操慧教授总结道:张帆社长的主题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例证深入,体现了跨学科思维和深厚的理论素养,讲座兼顾了学术话语与职业话语,“他从自己的基层专业实践出发,将云南地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为大家带来了深入浅出的经验分享,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的精彩教案,也为新闻传播行业研究与实务的融合观察与研究提供了启示。
讲座临近尾声,张帆与参与讲座的师生合影留念。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交流让师生们意犹未尽、受益良多。
讲座合影
“行走在边地,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写照。从西藏民主改革中农奴翻身做主,到云南边陲的独龙江隧道,张帆社长亲身走过的每一寸边地,都是一位优秀记者记录中国式现代化最有力的证明。”2022级新闻学本科生蔡宇杭说道,同时,他也从张帆社长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一名优秀的记者,生命比常人丰富三倍”这句话的含义。
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生隆馥西表示,张帆社长用多样而生动的案例分享了自己在新闻现场的经历和感受,其中不乏有许多惊心动魄和温暖人心的瞬间,她从中深刻感受到了新闻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希望在未来也能用镜头和笔记录时代变迁和人间温情,成为一名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的新闻工作者。”
来必赢官网进修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专业专任教师衡媛表示,张帆社长分享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视野,为专业教学中如何贯通学生的知行合一提供了可行路径。
文|高冉、田雪韵
图|田雪韵、高冉
责编|操慧
审核|银浩